炒股有哪些公司 深圳宣布下一步大计划,深圳高校传出3个深度重磅好消息!_教育_发展_创新中心
“炒股有哪些公司
随着全国多地高考成绩陆续揭晓,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大幕正式拉开。深圳梦特别推荐深圳高校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近日,深圳高校传出3个重磅好消息:
首先,6月26日,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在深圳市民中心举行。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透露深圳下一步支持高校发展计划。她说,全力推动将我市的产业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学校办学,加快建设一流学科专业,打造高水平产业学院、跨区域产教联合共同体,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紧密对接“20+8”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作用,引导高校加快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做到“教学研产用”一体协同。
郑秀玉介绍称,接下来,将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新兴领域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我们的目标是,到2028年,高校和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的专业型、“小而精”学院达到10个,校企合作订单班数量翻一番,联合培养学生达到2万人,为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教育的更大贡献。
其次,6月22日,深圳理工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展开剩余95%第三,6月27日,据南方科技大学官方发文透露,该校机器人研究院近日推出自主研制首款人形机器人“南科盘古”,这也是深圳地区首个完全由高校独立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从样机设计、系统集成、底层通讯,到控制架构与多模态智能交互,“南科盘古”所有设计均由机器人研究院独立完成,在具备高度拟人仿生机械臂的同时引入人工智能,采用多模式传感、多模态大模型,能进行双臂协同操作、导航、物体分割识别、智能拍照、类人化社交行为等。
”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学校办学
深圳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
到2028年,高校和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的
专业型、“小而精”学院达到10个
6月26日,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在深圳市民中心举行。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透露深圳下一步支持高校发展计划。
以下是郑秀玉发言内容: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方面强调,要推动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专业型、“小而精”高校办学模式,推动产教融合、职技融通,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机制,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等。以系统集成的创新举措,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破梗阻”“添动力”。
近年来,市教育局牢牢把握综合改革试点契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科学谋划、系统推进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深圳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等一批院校获批设立,全市高校数量达到17所。河套学院、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分中心等一批“国字号”重大平台落地深圳。2024年两所市属高校获批19个博士点,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高校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67项,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483项。壮大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推动全市高校之间、高职与应用技术型大学之间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成功转设,职业院校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职技融通”双轨人才培养、五年长学制培养等新模式。校企合作打造4个高等工程师学院和47个特色产业学院,建立了产教深度融合新机制。超常规实施百万学位建设计划,近五年建成82.5万个基础教育学位,随迁子女与户籍子女统一积分入学,彰显了城市的教育担当。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意见》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快建设一流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的能级,加快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构建高校发展“新格局”。我们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大力推动全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化发展。按照专业型、“小而精”、都市型、紧凑型办学要求,加快建设深圳海洋大学(筹),高标准推进暨南大学深圳校区、大学城国际校区、哈工大(深圳)二期等项目建设。建强建优X9高校院所联盟,有序扩大市内高校间,以及与港澳高校的课程互通、学分互认。持续深入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大力实施“留学深圳”计划,让深圳的高等教育更国际、更未来。
二是当好科技创新“答题人”。我们将聚焦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需求,加快建设河套学院等“国字号”重大平台,超常规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推动将我市的产业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学校办学,加快建设一流学科专业,打造高水平产业学院、跨区域产教联合共同体,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紧密对接“20+8”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作用,引导高校加快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做到“教学研产用”一体协同。
三是打造人才培养“新路径”。我们将聚焦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标准建设深圳理工大学,积极开展本硕博培养试点,与港澳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推动全市高校与鹏城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密切协同,联合培养博士生。积极支持科创学院、零一学院发展,探索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路径。办好两所职业本科和深圳城市职业学院,吸引境外跨国公司来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四是提升基础教育“保障力”。我们将优化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机制,打好学位空间布局“总体战”和时间配置“运动战”,谋划推动新一轮高中建设计划,更好保障适龄人口入学需求。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实施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全市域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深化育人方式变革,深入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半天计划”“美育一件事”,努力让每一个孩子“脸上有笑、眼里有光、身上有汗”。
五是探索未来教育“新样态”。我们将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快实施《深圳市建设教育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全面推动建设多层次、多样态的未来学习场域,在教、学、管、评、研各环节开发利用人工智能场景,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提升全社会人工智能素养。让深圳教育更前瞻、更智慧地全面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谢谢!
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提问,请问郑秀玉局长,您在刚才的介绍中提到,市教育局正在贯彻《意见》部署要求,“全力推动将城市的产业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请问目前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目前的效果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计划?谢谢!
郑秀玉: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是全国的一面旗帜。近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们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锚定“20+8”产业,着力建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积极构建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相互成就、彼此赋能。目前,我们开设了96个校企订单班,每年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近万人,切实让学生在产业“真需求”“真问题”中培养掌握“真本领”“真功夫”。
比如,我们超常规建设深圳河套学院,着力汇聚大湾区头部高校、头部企业和头部科研机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在国际竞争中能够“一顶一”的人才。比如深圳大学和腾讯共建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入选了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学生研发成果被教育部推广。又比如南方科技大学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半导体学院,开展高端人才培养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这三个学院都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的专业型、“小而精”的典型学院代表,虽然规模小,但是专业化的水平比较高,特色也十分鲜明,既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又打破校内外物理边界,推动校产城深度融合。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新兴领域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我们的目标是,到2028年,高校和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的专业型、“小而精”学院达到10个,校企合作订单班数量翻一番,联合培养学生达到2万人,为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教育的更大贡献。谢谢!
华为与深圳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深圳,2025 年 6 月 22 日]深圳理工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目标,共同建立SUAT-ICT科教中心,在ICT人才培养、科研计算、智慧校园等多个领域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着力建设全国首个研究型大学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基地,致力于将深圳理工大学打造成国家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标杆,为深圳“双区”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深圳理工大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算力微电子学院院长唐志敏,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大伟,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杰出教授王松等领导教授,华为副总裁、供应链管理部总裁汤启兵,华为深圳政企业务部总经理盛凯,华为公共事业军团副总裁、教育医疗行业总经理赵祎鑫等领导出席本次签约仪式。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与华为深圳政企业务部总经理盛凯代表双方签约。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与华为的合作,是深圳理工大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华为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在技术研发、产业实践等方面有着深厚积累。深圳理工大学一直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攻克前沿科技难题为使命,双方的合作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必然选择。我们期待通过SUAT-ICT科教中心的建设,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让深圳理工大学在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华为副总裁、供应链管理部总裁汤启兵在致辞中强调,深圳理工大学与华为的合作,是“科教 +产业”的通力协作。华为将全力以赴,充分发挥在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优势,基于人工智能、鸿蒙、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携手深圳理工大学探索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通过深化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华为有信心助力深圳理工大学成为“引领科技创新、培育顶尖人才”的世界一流大学,共同书写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签约合影
此次战略签约是双方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华为将凭借自身在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在数智教育领域实践经验,助力深圳理工大学打造创新人才培养高地、科技创新高地、科研成果转化高地,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2024年5月,深圳理工大学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同年9月,深圳理工大学正式成立,学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2025年,深圳理工大学计划招收360人,首年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统一录取,大二开放所有专业自主选择,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神经科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生物学。
(内容来源:华为企业业务、深圳理工大学)
深圳市政府披露对深圳理工大学下一步支持计划
6月26日,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在深圳市民中心举行。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陶永欣,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等出席会议。
发布会上
郑秀玉局长介绍
深圳将聚焦高素质人才培养
高标准建设深圳理工大学
积极开展本硕博培养试点
与港澳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
推动全市高校与鹏城实验室
深圳医学科学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
密切协同,联合培养博士生
深圳理工大学是教育部2024年批复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流科研机构优质丰厚的科教产教资源,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学校2024年首年招生成绩名列省内高校前茅:录取物理类考生120人,最高分664分(省排1107),最低分624分(省排9667)。2025年,学校在广东、内蒙古、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8省(自治区)共招收360名本科生。
自正式设立一年以来,深圳理工大学充分发挥与中国科学院下属院所合作的科教优势,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学校首年邀请了3位诺贝尔奖得主,分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Stefan Hell、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Engl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Erwin Neher,还有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Askar Akaev、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谢军、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等各界知名人士,以及中国科学院前院长白春礼、全国政协前副主席王志珍等数十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此外,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来校调研,并召开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研讨会,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和强劲动力。
2024年12月,学校仅用半年时间就获批博士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被媒体称为推进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速度最快的高校。在首年招收的120名本科生中,已有13名学生获省级奖项,其中9名学生成功进军国赛。学校施行“4+1+3”培养模式,即从大一开始,学生周一到周四上课,周五到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的轮转,充分认知后,大二自主选择专业,大三按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进行分轨培养,开展精英式本科教育。
今年5月,44名大一本科生分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亚的相关研究院所,开展研学活动。
深圳理工大学依托
深圳市丰富的产教资源
产业合作蓬勃开展
目前
学校已和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
签订全面战略协议
将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
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同时
深圳理工大学被授予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理事长单位
此外,深圳理工大学还构建了多渠道的升学模式,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丰富的深造机会。2025年,学校新增420个联合培养硕士生名额和134个联合培养博士生名额。深圳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6个研究院所及华大基因开设特色工程硕士班,和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项目。
未来,深圳理工大学将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依托中国科学院等优质资源,秉承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理念,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朝着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来源:深圳发布、深圳理工大学党委组织宣传部)
乘新而上,南科大加速竞逐人工智能新赛道
✦
✦
“您好,我是‘南科盘古’。”
在南科大机器人研究院,人形机器人“南科盘古”正在亲切地介绍自己。这款机器人能实现智能交互、感知与导航、双臂协同操作、视觉智能、交互礼仪等功能,高度拟人机械臂、多模态大模型、多模式智能交互是其特点。自主研发的仿人机械臂与灵巧手系统,能实现人的手臂的大部分功能。
“南科盘古”从样机设计、系统集成、底层通讯,到控制架构与多模态智能交互,所有设计均由机器人研究院独立完成。这也是深圳地区首个完全由高校独立研发的人形机器人。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中提出,探索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新路径。在南科大,人工智能的探索一直在坚实迈步。今年以来,南科大从本科专业建设、跨学科课程改革,到前沿科研突破与产业应用落地,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赋能”全链条发力,构建起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AI创新生态,为粤港澳大湾区AI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
✦
AI新专业:
“厚基础、重交叉、强应用”培养AI人才
2025年,南科大新开设两个本科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即其中之一。
人工智能专业秉承“厚基础、重交叉、强应用”的学生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AI人才。专业对标国际前沿学术动态,课程设置将与国际一流培养体系接轨,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
人工智能专业将通过全球引进人工智能方向精英人才和全校范围内双聘教授,打造顶尖教师团队。“新专业也注重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广东尤其是深圳有大量人工智能企业。学生培养强调理论基础与动手实践并重。”人工智能专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学生培养上,除了与深圳科技龙头企业合作外,南科大教授孵化的科技企业也会让学生参与。
人工智能专业将通过全球引进人工智能方向精英人才和全校范围内双聘教授,打造顶尖教师团队。“新专业注重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广东尤其是深圳有大量人工智能企业。学生培养强调理论基础与动手实践并重。”人工智能专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学生培养上,除了与深圳科技龙头企业合作外,南科大教授孵化的科技企业也会让学生参与。
AI新课程:技术赋能教育场景重构
“这门AI课程让我对人工智能有了全新的认识,跨学科的案例教学让我看到了AI技术的无限可能。”近期,人工智能通识课《人工智能与应用》刚刚结束了第一个学期的课程,不少同学表示收获满满。
据了解,该课程由工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的15名教授组成的精英教学团队共同授课,课程内容广泛涵盖计算机科学、数学、集成电路等多学科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视角,帮助他们系统理解人工智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分析机器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传染病预测预警等跨学科案例,展示人工智能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与解决思路。此外,课程还为学生后续深入学习和研究人工智能奠定基础,提供持续学习支持,鼓励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继续探索相关领域知识。
在南科大,各院系都从本学科专业的角度来设计开发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进人工智能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已形成特色鲜明的“AI+X”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各院系正积极推进AI赋能教育改革,通过人工智能重构教育场景,培养复合型AI人才。
作为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课,《海洋工程材料与结构实验》引入海洋工程领域力学超材料结构作为背景,引导学生设计轻质承载结构并进行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结合深度学习加速设计生成优化构型,应用3D打印前沿技术制备试件并测试其力学性能,启发学生在海洋工程新材料结构设计方面的创新思维。“这门课程彻底改变了我对材料设计的认知!从最基础的晶胞建模到复杂的异质结构仿真,再到利用深度学习进行逆向设计,每一步都让我感受到计算模拟的强大魅力。”2022级本科生王铭杰课后表示。
上月底,教学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举行了《机器人驱动系统》AI课程建设及应用分享会,进一步推进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机械与能源工程系副教授王宏强作为主讲嘉宾,分享了AI技术深度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经验。
王宏强介绍,《机器人驱动系统》课程从2024年起引入AI技术,建设了课程专属知识库、AI学伴“驱动喵”,通过AI实现教学流程的革新。“工程教育中,传统解题技巧的比拼已不能满足需求,重点应转向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王宏强介绍,这一技术通过模拟工程场景,学生与AI互动,在不断提问获取解决问题所需信息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工程实践能力。
AI新成果:“多点开花”前沿创新不断涌现
今年2月,2024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公布,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讲席教授何志海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研发的“大模型驱动的居家AI医生和全病程管理平台”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通过居家场景下人体行为分析的AI方法、跨模态场景理解分析的AI方法、 动态居家场景下的自适应AI方法,产生了9项代表性技术发明,在国际期刊和顶级会议上发表30多篇论文。
近期,南方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涵盖大语言模型、大数据、类脑智能、可信自主系统、创新智造、机器人研究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创新能力。
“智能驾驶离我们已越来越近,但如何对各类交通场景进行评价和生成,如何设计高效无人驾驶数据集,如何提高仿真场景所训练的感知决策算法在真实交通场景的性能,这些问题对研发可信无人驾驶系统至关重要。”斯发基斯可信自主系统研究院执行院长、自动驾驶研究中心教授郝祁团队多年从事智能感知和无人驾驶系统领域的研究。近日,团队在机器人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发表新成果,提出了一种实时、高精度、无需地图、易于部署且环境无关的机器人运动规划器“NeuPAN”。其在未知和非结构化环境中,即使面对任意形状的物体,也能将不可通行的路径转变为可通行的路径,导航避障性能优越。
NeuPAN 驱动的轮腿机器人在办公室环境无地图导航效果
城市里的风往哪吹?当AI遇上气象预报,将带来更多可能。环境学院教授傅宗玫课题组今年2月发表成果,通过AI快速预测城市建筑间的风速与乱流分布。研究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关键突破,首次将城市形态卷积滤波器(GRF)框架与深度学习技术相融合,开发出面向城市风环境的高效预测模型。研究团队使用精细的流体力学计算模拟生成了多种不同建筑排列下的街道风场数据集,并利用这些数据训练了一个深度学习模型,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实用工具,帮助我们实现实时评估甚至提前预报城市区域的风环境。
城市街道峡谷风速及湍流快速预测模型结构示意图
斯发基斯可信自主系统研究院信息安全研究中心教授张殷乾课题组围绕大模型终端用户的安全性需求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机密大模型能有效保障数据隐私安全,用户对机密大模型的接受度较为乐观,具备较大市场潜力。从落地实现的角度来看,机密大模型能够提供涵盖云服务全托管方案、机密大模型一体机、采购硬件自行部署、开源框架自主开发等多种部署方式,根据调研,技术导向型行业领域受访者对本地部署的形式更为偏好,服务导向型行业领域则对更加便利的云端服务体现出偏向性。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里,子贡对颜回做出了“闻一以知十”的高度评价,这种敏锐深刻的领悟力,也是当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寄望。斯发基斯可信自主系统研究院可信软件研究中心副教授刘烨庞团队合作设计了“AI颜回”,基于大语言模型发现新方法检测软件漏洞,与颜回一样触类旁通、洞悉规律。这项名为“颜回”(YanHui)的工具,能有效复用已有知识进行类推,利用历史故障代码生成新的测试代码来检测问题,保障深度学习应用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团队还开发了“CrossProbe”测试技术,针对功能相似的模块间常出现的“镜像问题”,利用大语言模型从已知框架问题中学习,并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其他框架,通过生成针对性测试用例来检测镜像问题,最终实现跨框架的缺陷发现。
“颜回”利用历史故障代码生成新的测试代码来检测问题
学校以去年成立的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为主阵地,联动创新智造研究院、机器人研究院、大数据创新中心、“Data+AI”数据智能实验室、广东省类脑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可信自主系统研究院等系列特色科研机构和研发平台,正通过多学科交叉、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模式,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近期,南科大师生也在人工智能方面斩获多个奖项。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研究员邵理阳当选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通讯院士,表彰其在智能感知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突出贡献。在第十一届恰佩克年度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奖名单中,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研究助理教授李春英上榜,以肯定他为机器人行业发展所做的贡献。而由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沈红教授指导的本科生刘昊恒、何林翰、刘淦、黄文翔、余东泽等五人合作完成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中国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基于全国3024份问卷与32份深度访谈的混合研究分析》荣获一等奖,这是南科大在“挑战杯”省赛中哲学社科类项目所获的最高等级。
AI新应用:“链”动市场赋能千行百业
在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厂中,南科大牵头的《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价值链多维数据空间及服务理论》项目智能制造系列成果已在近期成功落地应用。这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联合了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和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团队,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展了近三年,突破了产品价值链数据服务和协同生产方面的多项关键技术,从应用效果来看,目前项目已实现了人工智能驱动的产品价值链数据分析服务,显著提高了车辆故障溯源质量,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成本。
项目牵头人、斯发基斯可信自主系统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宋轩介绍:“我们希望通过系列产学研项目,进一步聚焦国家智能制造领域的重大需求,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在高端制造‘卡脖子’问题上的突破,并推动智能制造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
近年来,南科大在智能制造、数据、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多项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并与多家头部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
何志海课题组的“大模型驱动的居家AI医生和全病程管理平台”项目已在广东省、浙江省与湖南省的多个城市建立应用示范点。项目团队与国家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计划中的各省份牵头医院紧密合作,在湖南、河南、四川以及北京等地区进行了规模化推广,大幅提升居家疾病管理的专业性和效率,大幅降低家庭和社会的医护成本,已服务超过4.8万名老年患者,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4亿元。
统计与数据科学系助理教授陈冠华课题组研发了基于大模型的自然语言数据查询系统Pi-SQL,用户使用自然语言与数据库交互,即使没有SQL编程基础也能便捷进行复杂的数据库查询操作。Pi-SQL系统为不同行业的数据智能场景提供了有效工具,并已应用在滴普科技等企业的真实场景中。
统计与数据科学系助理教授杨鹏牵头创建了深圳证券信息公司-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行情云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和深交所合作近五年,面向2亿A股交易者,一起探索并建设完成了国内首例基于云原生架构的行情数据服务设施。其基于演化强化学习、多智能体仿真等智能方法突破盘中弹性伸缩、复杂链路压测等关键技术,助力我国在高可用性和低成本性等行情数据服务的核心能力上具备赶超世界一流资本市场的技术基础。
南科大正在各个领域发挥人工智能的领跑作用。今年4月,“海洋智能无人系统协同创新联盟”在珠海成立,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作为创始成员,联合38家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攻关智能无人装备集群协同关键技术,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厚基础、重交叉、强应用”,依托校企合作与多学科交叉优势,南科大正在培养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和创新平台建设,正逐步成为国内AI人才培养与科研的重要高地。
(内容来源:南方科技大学新媒体中心)炒股有哪些公司
发布于:广东省